青團是江南地區寒食節常吃的食物,做好的青團子油綠如玉,糯韌綿軟,吃起來甜而不膩,帶有淡淡的青草香氣。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“漿麥草”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,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,然后開始制作團子。團子的餡心是豆沙或其他餡料,包好后蒸制而成。
寒食粥是最經典的寒食節特色食物,寒食節期間,百姓家家禁煙火,需備大麥粥等冷食,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。寒食粥品類繁多,最開始是麥粥,后來發展出了許多花樣,較常食用的有桃花粥、楊花粥、梅花粥、杏酪、冬凌、桃花粥、乾粥等。
馓子又名寒具,是我國南北方寒食節常吃的食物。馓子是一種油炸食品,口感酥脆,相傳古時寒食節期間禁止煙火,聰明的勞動人民就提前將面扭成環進行油炸,這樣可以長時間貯存,以便在此期間食用。南北方馓子各有特點,北方馓子大方灑脫,多以麥面為主;南方馓子精巧細致,多以米面為主。在少數民族地區,馓子的品種繁多,風味各異,尤以維吾爾族、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。
寒食十三絕是老北京人寒食節常吃的特色食物,老北京寒食十三絕包括驢打滾、艾窩窩、糖耳朵、糖火燒、姜絲排叉、焦圈、馓子麻花、豌豆黃、螺絲轉兒、奶油炸糕、硬面餑餑、芝麻醬燒餅和薩其馬。至于為什么要湊齊這十三樣美食,根據老北京人的說法,“十三”指的是十全十美,再加上福、祿、壽三者,有吉祥圓滿的意思。
寒食節是紀念晉國被焚于介休綿山的忠義之士介子推的節日,民間禁止生火,都要吃寒食。吃棗餅、棗糕是我國陜北寒食節的主要食俗。棗餅是一個以酵面、食堿、棗為主要材料的菜品,口味香甜。陜北人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,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,可以冷食,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。
麥糕是浙江一種傳統特色地方小吃,也是寒食節美食之一。麥糕是江浙地區對饅頭的叫法,麥糕外形與制作方法都與饅頭相似,麥糕與饅頭制作流程區別在于饅頭為“一酵“,而麥糕則是“兩酵”。添加了艾草的青麥糕、紅糖的糖麥糕等相對于饅頭卻更加香甜酥軟。不同地方的做法也有不同,花色也更多,民間還有在麥糕的制作過程中添加牛奶、煉乳、南瓜等輔料,制作成花色麥糕。
寒食節吃雞蛋的由來已久,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的習俗,多日禁止點火,煮熟的雞蛋便成為最好的儲備食物。而且雞蛋寓意生命和希望,吃雞蛋可以象征新一年的好運和幸福,為整個家庭帶來吉祥和福氣。有些地方還會用煮熟的雞蛋祭祖,祭拜完祖先后,就剝掉蛋殼吃掉雞蛋,以向祖先表達敬謝之心,會為家族延續香火,讓家族興旺昌盛。
糯米糖藕是湖北荊州地區寒食節的食俗,江漢平原盛產蓮藕,所以就用糖藕來祭奠先祖。糯米糖藕的做法并不難,首先選擇一根新鮮孔粗的蓮藕,然后把糯米塞滿蓮藕的各個孔里,用大火蒸熟即可。蒸熟之后,把糯米蓮藕切片擺盤,在藕上澆上一層桂花糖,香甜可口的糖藕就做好了。糯米糖藕既有糯米的綿軟,又有蓮藕的脆爽,讓人愛不釋口。
寒食節美食有哪些?鼠曲粿,也叫鼠曲糍粑,是以鼠曲草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一道糕點。在潮州,鼠曲粿是當地重要的民俗食品,潮汕民間年節祭祖一般都會有鼠曲粿。鼠曲草是菊科、鼠麴草屬,一年生草本,分布極廣,我國的華東、華南、華中、華北、西北及西南各省區及臺灣地區都有分布。鼠曲粿選用鼠曲草加糯米和白砂糖精細加工制成的,cnpp小編了解到,潮州鼠曲粿制作技藝于2019年列入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寒食節有什么好吃的?做“樸籽粿”是潮汕人民寒食節的傳統美食習俗。遠在異鄉、海外的潮汕鄉親回鄉掃墓時都會供奉上樸籽粿,這是潮汕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。樸籽粿是用樸籽樹葉和果實搗爛,與大米舂成粉末,然后發酵再配糖,最后再用模型蒸熟而成。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,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,還有一股樹葉特有的草藥香味。樸籽葉還有消痰下氣、排解積熱,去除疾病的功效,很適合寒食節前后食用。
研究聲明:十大寒食節美食,是CNPP小編以中國寒食節各地的節日食俗為研究依據,參考該食物的起源、做法、時令等,再結合互聯網其他相關排行榜/榜單進行綜合排行推薦,榜單僅供參考,如有疑問,歡迎在末尾評論/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