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,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。
早在春秋時期,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“角黍”;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“筒粽”。東漢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堿,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被稱為廣東堿水粽。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于豬肉粽。
晉代,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。這時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還添加中藥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稱“益智粽”。米中摻雜珍禽獸肉、板栗等,品種增多。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。